这条见证德国历史的大道因一次美丽的误会而得名 让德国再次伟大
大家好,关于这条见证德国历史的大道因一次美丽的误会而得名。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在我的印象中,“菩提树”常常与佛教或气候温暖的地区联系在一起。柏林气候寒冷,几乎不具备菩提树生长的条件。这条街的德文名称“Unter den Linden”的意思是“菩提树下”。推测可能是因为是从日语翻译过来的。椴树在日语中也被称为“菩提树”,中文是从日语翻译过来的。然而,这个“美丽的误会”却让这条街多了几分禅意。
虽然柏林在1990年才成为统一的德国的首都,但菩提树下大街早在1575年就已初具规模。一条宽阔的大道用沙子铺成,供王室骑马,连接柏林城市宫和动物园。 1647年,选帝侯威廉大公下令在两侧种植1000棵椴树和胡桃树。胡桃树不适应柏林的气候,后来只剩下了椴树。到了18世纪,街道东段修建了歌剧院、图书馆、教堂等重要建筑。 19世纪德法战争中德国击败拿破仑后,腓特烈·威廉三世将街道东段改建为“凯旋大道”。为了纪念他,街道中央竖立了腓特烈大帝的骑马雕像。那时,现在的布局已经基本形成。 19世纪,街道西段成为中产阶级的居住区和商店林立的活跃商业区。当时,德国作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国力正在迅速增强。早在1888 年,菩提树下大街就采用了西门子照明系统。
二战末期,德苏军队最后的巷战也发生在菩提树下大街附近地区。再加上盟军的空袭,街道两旁的许多建筑物被毁。您今天看到的大部分都是战后重建的。随着城市的发展,这条大道西起勃兰登堡门前的巴黎广场,东至施普雷河畔高耸的柏林电视塔。长约1.5公里,宽约60米。虽然大部分建筑已被重建,但经过四百多年的打磨,仍然具有浓厚的历史感。
勃兰登堡门和巴黎广场
柏林电视塔
作为柏林市中心的交通枢纽,菩提树下大街就像一条丝带,贯穿着无数重要的景观和历史古迹。就像北京的长安街一样。虽然从规模上无法相提并论,但这条街却见证了德国命运的坎坷。也是一条传奇的京城景观大道。每一块砖、每一棵树都记录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这里不仅有游客前来赏花,也有当地人悠闲散步,享受生活的宁静与欢乐。
我对柏林的评价是:这是一座让人百看不厌的城市。因此,来到柏林,一定要沿着这条街走一走,才能更好地领略这座名城的魅力。如果懒得走路,也可以乘坐100路公交车。这条好记的公交线路不是旅游巴士,而是普通公交车。它西起蒂尔加滕,东至亚历山大广场,途经柏林。所有主要旅游景点。
亚历山大广场
菩提树下大街西端是柏林的地标建筑——勃兰登堡门。它原本是柏林墙的一扇大门,因通往勃兰登堡而得名。其建筑风格仿照雅典卫城的城门。虽然只有200多年的历史,但却是德国近代史的见证。
城门顶端矗立着希腊神话中“胜利女神”维多利亚驾驶的四轮马车。也许德国和欧洲的历史和文明也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勃兰登堡门周围是英国、美国、法国的大使馆,还有传奇的阿德隆凯宾斯基酒店。
法国大使馆
阿德龙酒店
英国大使馆
从皇宫桥到洪堡大学的路段是菩提树下大街的精髓。街道北侧有德国历史博物馆、新哨兵、洪堡大学;南侧有国家歌剧院、国家图书馆、倍倍尔广场等。在洪堡大学和倍倍尔广场正对面的街道中央,矗立着弗里德里希·德·格隆国王雕像。雕像描绘的是弗里德里希皇帝身着军装,头戴三角帽,骑着雄伟的战马。底座周围雕刻有许多人物浮雕,包括150位普鲁士著名将军、政治家、科学家和艺术家。
顺便说一下这位连拿破仑都钦佩的军事天才。 —— 腓特烈大帝(1712-1786),腓特烈·威廉一世之子,1740年即位。在位期间,发展军国主义,对外扩张。确立了普鲁士在欧洲的霸权地位,也为后来的德国版图奠定了基础。
雕像北侧有一座大型封闭式建筑,这就是著名的柏林洪堡大学。主建筑呈“凹”字形,临街矗立着两尊雕像,纪念大学的两位创始人,哥哥威廉·冯·洪堡和弟弟亚历山大·冯·洪堡。前者是近代德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教育家、语言学家,后者是成就广泛的博物学家。兄弟俩于1809年创办了大学。在此之前,欧洲大学沿袭修道院教育的传统,注重培养教师、公职人员和贵族,并不重视研究。兄弟俩认为,大学应该是“知识的综合体”,注重“研究与教学的融合”,把对科学的追求与人格和道德的培养结合起来。因此,洪堡大学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所现代大学,改变了欧洲乃至世界大学的概念,被誉为“现代大学之母”。
大学创办之初,普鲁士王室就毫不犹豫地对教育进行投资。威廉三世甚至捐赠了海因里希王子的宫殿作为大学建筑。因此,洪堡大学最初被称为“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学”,并于1810年更名为柏林大学。直到二战后,东德政府为了纪念创始人才更名为今天的名字。
洪堡大学一直是世界学术的中心,历史上曾产生过2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爱因斯坦、普朗克、黑格尔、玻恩、赫兹、哈勃、薛定谔、韦伯、叔本华、谢林、海涅、韦格纳等一大批学术大师曾在该校学习和任教。共产主义理论的奠基人马克思、恩格斯也曾在这里学习过。我曾经听过一个关于二战的谣言“英军没有轰炸洪堡,德军没有轰炸剑桥”。虽然有些捏造,但他们对学术的尊重体现在校园的每一块砖头上。
洪堡大学正对面的街道南侧是倍倍尔广场,原名“歌剧院广场”,1911年以奥地利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约瑟夫·普拉茨的名字命名为“凯撒弗兰兹广场”,二战后改为今天的名字为纪念19世纪德国社会民主党领袖奥古斯都·倍倍尔,广场东侧曾是皇家图书馆所在地,后来捐赠给洪堡大学,现隶属于洪堡大学法律系。
这个广场曾发生过一件震惊世界的丑闻:1933年5月10日晚,一群年轻人在纳粹的煽动下,在这里焚烧了约2万册书籍。 1995年,柏林市政府在广场下修建了一座面积约50平方米的“图书馆”。四堵墙都是空书架。地面上覆盖着一块大玻璃。透过玻璃你可以看到这个没有书的“图书馆”。德国对战争和错误做法的反思一直受到世界的赞扬,他们希望借此反思那个违背人类文明的错误举动,警示后人。
街道北侧,洪堡大学旁边,是建于1816年的“Neue Wache”,原是普鲁士皇家陆军的一个哨所,并因此而得名。为了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普鲁士士兵,1931年改为“阵亡士兵纪念馆”。二战结束时被炸毁,1960年由东德政府修复,将其变成了“阵亡将士纪念馆”。变成“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受害者纪念碑”。两德统一后,这里被整修,改造成德国正式纪念“战争和强奸受害者”的地方。
纪念馆正面是多立克式柱廊,顶部有胜利女神像的三角形门楣。整个建筑是德国古典主义的代表作,造型严谨,一如德国给世界的印象。
空旷的空间里,只有一尊Kathe Kollwitz的雕塑《母亲与亡子》。屋顶上有一个圆形天窗。一束光从上方落下,打在雕塑上,让人感受到战争期间所承受的痛苦。一位母亲失去儿子后的无助。相信每个游客看到这一幕都会感到心颤。母亲独自坐在那里,怀里抱着死去的孩子。她没有哭,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传达着对战争的抱怨。有时候,往往是最简单的情感,才是最令人感动的。
跨过宫殿桥,面向街道北侧的博物馆岛和南侧的博物馆岛,就是雄伟的柏林大教堂(Berlin Dom)。这座文艺复兴风格的教堂矗立在市中心,三个巨大的圆顶从中突出。视觉上给人一种圆润、丰满的感觉。作为普鲁士和德国王室的宫殿教堂,这里安葬着几代王室成员的灵柩。
我在街上遇到了一群经典敞篷车。这种车被称为“Trabi”。东西德统一前,Trabi是东德最具代表性的汽车品牌。苏联统治下的东柏林人如果想买车,就只能买一辆Trabi,而一辆车的价格相当于一个普通人一年的工资!而且也不能随便买,要政府配给,而且不能选颜色。如今,塔比已成为柏林旅游的地标。租一辆车沿着街道行驶,穿越东柏林和西柏林的历史时光。
作为柏林的心脏地带,菩提树下大街两旁绿树成荫。当微风吹过时,显得优雅而浪漫。漫步在这条古老的林荫大道上,时间仿佛静止了,历史仿佛浓缩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