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包头建最早寺庙 包头寺庙什么时候恢复开放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老包头建最早寺庙,地里挖出两件神秘宝藏这个问题,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作为包头老城最早修建的寺庙,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位于东江航道西侧的南龙王庙在灾后重获辉煌。在南龙王寺的美丽传说中,一幅寺庙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
一个古老的传说
大多数寺庙和庙宇都有关于其美丽或敬畏的传说,南龙王庙当然也不例外。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只有母女俩生活在一起。姑娘金凤捡到一个果子,吃了之后就怀孕了,生下了一个儿子,头上有一个小角,取名“玉龙”。玉龙十几岁的时候,连续三年的严重干旱迫使附近的农民背井离乡。玉龙见状,十分着急。腾云化作金龙,降下雨滴。从此,人们世世代代安居乐业。后人为了纪念玉龙和他的母亲,在城南的家中修建了龙王庙,也就是现在的南龙王庙。
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老包头所在的土地北高南低,落差巨大。每到夏季,洪水泛滥,常常泛滥成灾,人民群众深受其害。更多史料证明,南龙王庙是祈求风调雨顺、消灾解难的。庙里只供奉着龙王。该寺由元行(解放前菜园行会组织)负责,菜农是主要捐助者。康熙五年(1666年),这里从事农耕的居民增多,也是园会、祭祀的场所。清朝咸丰年间,商业资本家也经营菜园。福盛公(乔氏)在南龙王庙一带经营福盛园(新中国成立后改称解放菜园),有数百亩水浇地种植蔬菜。此外,还有木匠、菜农、染工等在南龙王寺工作。
说起南龙王庙,就不能不提到龙王。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龙王是统治水族的王。他负责制造云和降雨。他是四灵之一(另外三灵是林、凤、龟)。相传龙能移云、传雨、消灾、赐福,象征吉祥,因此舞龙祈求平安、五谷丰登已成为全国各地的民间习俗。道教《太上洞渊神咒经》有“龙王等级”,列出了以方位区分的“五皇龙王”、以海洋区分的“四海龙王”、以海洋区分的54个龙王名字和62个神龙王名字。天地之名。
向龙王求雨,是自古以来人们的共同愿望。特别是佛教传入中国以来,龙王已成为民间重要的神灵之一。五王龙王是佛教传说中的财神。他是龙王第五子,名圣炎,又称广济龙王。因为当人们向龙五爷求财时,龙五爷总是有求必应,而且一定会答应好,所以被称为“龙五爷财神”。民间有许多寺庙供奉。最著名的是山西忻州五台山的五爷庙,始建于清代。
南龙王庙为何供奉五公广济龙王,其实可以追溯到老山西人的信仰。随着山西人从西入口来到包头,山西人的信仰也随之传播开来。他们来到包头后,就在这里创业。为了祈求风调雨顺,我想到了崇拜家乡信仰的五公广济龙王。
包头老城内曾经有不少寺庙,有城内的南龙王庙、瓦窑沟的北龙王庙、城外东南部的转龙藏龙泉庙、西边的新澳堡龙王庙等。南龙王庙因位于包头镇东南角而得名。因城北瓦窑沟建有龙王庙,故分南北。
一段真实的记载
漫步南龙王庙,斑驳的院墙和屋檐上的风铃仿佛诉说着这座寺庙的历史和往事。
关于南龙王庙的修建年代,民国时期孙膑编的《包头市志(1943年)》指出,南龙王庙位于东门内,建庙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 )。《包头佛教概述》 王绥之着南龙王庙据信建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 20世纪80年代,包头著名文学史家子厚着有《有关南龙王庙兴建时代的探讨》,其中还描述了他在北京图书馆发现的《南龙王庙碑文》和《010-《重修南龙王庙小记》。 3万枚,证明该铭文出自光绪元年(1875年)。
光绪元年(1875年)所立的修复碑第《小记》号记载:“镇(包头镇)东南角,原有龙王庙对联,为土默特蒙古所建。不知什么时候修建的,乾隆年间,农民逐渐聚集,增设了禅房、山门、钟鼓乐楼……”由此可见。据了解,该寺早在康熙五年(1666年)就已建成。《碑文》 还记载“新寺始建于康熙,建于乾隆,历经200余年”。从这两块碑文来看,南龙王庙应该建于康熙元年至康熙四年之间,即1662年至1665年之间。另一块碑文记载:太平年间,五风十风。下雨了。即知非雨则万物不生,非风则万物生长。农民的资源特别容易受到风雨的影响。包镇原有龙王庙,是农民祈雨的地方。我们的祖先建在寻地东南部地区,以指挥风神降雨。是这个意思吗?但该寺始建于康熙,建于乾隆,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包头民间传说第一人、包头老文化专家刘鲁老师曾在《老包头寺庙文化》一书中认为,南龙王庙的修建时间可推算到明末阿勒坦汗时代。该寺始建于康熙年间,后来经过多次修葺。现存匾额为清康熙五年修复。乾隆年间有大殿三间,东西禅房五间,还有山门、钟鼓楼等。
南龙王庙地区靠近东河。晋商晋商占据西入口。因此,该地区有充足的水源,它们在这里繁衍生息。这里是晋商的发源地。各路商人也在庙内祭祀自己的行业祖宗,如染织业的鼻祖梅葛二仙、医药业的鼻祖轩辕黄帝、建筑业的鼻祖鲁班等。让南龙王庙的信仰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和谐、繁荣。
值得一提的是,在南龙王庙的修建过程中,从地下出土了两件宝物,这也从侧面印证了这座寺庙的古老历史。 2015年6月27日,院里正在施工的人们挖出了一块青石。虽然被泥土覆盖,但上面雕刻的八卦图依稀可见。清理干净后,许买汉发现,这块青石竟然是一幅完好的八卦图。同样在寺庙整修过程中,工人们在地下挖出了一块厚厚的枯木。徐买汉将枯木立于大殿西北角。随后,枯木中长出了两棵榆树苗。
一次偶然的机会,徐买汉得到了南龙王庙遗失的清代香炉。经考证,该香炉产自山西杞县。当时,包头乔氏家族为了还债,在南龙王庙南收购了“福”字牌。一个名为“福盛园”的大菜园,专门种植蔬菜。乔家特意从山西老家送来一炉香炉,摆放在南龙王庙的香桌上,以彰显乔家的地位和威严。 《包头市南龙王庙碑记》中的布施名称中,清晰地刻着“福生源”三个字。
青石八卦图、老榆树、清代香炉也成为如今南龙王寺的三件宝物。
一座寺庙的涅槃
钟声敲响,经幡飘扬。大雄宝殿内,广济龙王、药王、月老五位大师静静地“注视”着寺庙里来来往往的香客。寺庙和人一样,随着岁月的流逝,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变化。痛苦。南龙王寺也不例外。在400多年的风风雨雨中,它曾经作为菜园和仓库而存在。然而历经坎坷,却迎来了新生。因为寺庙是一个城市文明传承不可或缺的载体之一。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作为公共空间来说,它们都是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文化大革命使这座寺庙依次被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龙王庙改为“解放菜园”。 2015年之前,南龙王庙仍位于包头橡胶厂内,建筑年久失修。 “我刚来的时候,这里只有空荡荡的房子,院子里的主体建筑还在,但里面连一张纸都没有,破旧不堪,乱七八糟,不禁让人感叹。”南龙王寺方丈徐买罕说,过去,南龙王寺曾是包头老百姓祈雨求丰的地方。走过西门的晋商在这里唱社戏、举办庙会。可以说,这里就是老包头生意兴隆的地方。
寺庙的繁荣带来了庙会和社会戏剧的繁荣。这种庙会一直持续到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历久不衰。
老包头最热闹的庙会是财神庙和禹王庙(后来黄河改道,禹王庙被河水冲毁)。南龙王寺每年夏季有两次庙会。一是花园银行和农场俱乐部举办的社交剧;另一次是鲁班社的社会剧。此外,逢年过节,农普会在南龙王庙举办专门的庙会。
包头历史学家张贵在《河水集》中描述,南龙王庙祭祖、赏神、表演的社团主要有六个,即农历3月16日的义和社(造纸术)、3月10日的己义社(靴子)。 8月20日为麻绳协会(麻绳行业),3月20日为麻绳协会(麻绳行业),5月13日为服装协会(缝制行业),6月12日和6月12日为园泉社(菜园)。鲁班社二十岁(木匠)。
2014年前后,中国道教协会决定在包头重新成立道教协会,并恢复南龙王庙的宗教场所性质。包头市积极落实政策,将南龙王庙归还给中国道教协会。
作为包头人,徐买汉率领18名年轻道士主持了南龙王庙的重建。 “这个地方已经空了四十多年了,很多人想做却没能做到,我来到这里后就完成了,我感觉我的祖先正在黑暗中等着我。”许买汉说道。 2016年3月,南龙王庙正式重建完成,随后他们开始准备恢复南龙王庙庙会。当年6月15日,南龙王庙戏台、广场竣工。两天后,首届南龙王庙修复百年庙会文化艺术节在东河区南龙王庙广场正式拉开帷幕。如今,每年五爷诞辰南龙王庙庙会都如期举行,已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一个游览的好地方。
南龙王庙面积约1000多平方米,正门三间,东西殿各一门,还有前殿、钟楼等。正殿供奉着大五公广济龙王、药王。还有月老。大殿的东、西两侧分别供奉着有关历代皇帝和皇帝。婆婆及其他诸神。
如今的南龙王庙香火鼎盛,殿宇宽敞。南龙王庙广场也成为不少市民散步休闲的好去处。拿出南龙王庙恢复宗教场所前后的对比照片。彩绘雕梁画柱已被侵蚀,飞檐已倒塌,有的建筑倒塌,有的墙体残破,院内砖瓦满地。谁能想到,曾经用作橡胶厂仓库的南龙王庙呢?
(包头日报全媒体记者:赵永峰、李强)